读者投稿案例:@小王扫码领过3次红包后,每天被骚扰电话轰炸,最后发现是商家用个人照片制作了虚假宣传单...
三大扫码隐患解析
- 个人信息泄露陷阱
- 设备安全隐患
- 隐私泄露隐患
部分商家会将扫码用户信息打包出售。建议每次扫码后立即删除相关记录,并退出非必要小程序。
扫码时填写的手机号、地址可能被用于群发营销短信。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62%的扫码领券用户一周内收到5次以上非必要推销。
第三方程序可能窃取通讯录、定位等隐私数据。建议关闭蓝牙和NFC功能,只在官方渠道扫码(如拼多多领券中心)。
三步防范法
- 扫码前检查二维码来源(认准官方标识)
- 开启隐私保护模式(设置-隐私保护-关闭非必要权限)
- 每月清理一次设备缓存(设置-存储-清理)
生活小贴士:遇到要求上传身份证照片的扫码活动,务必先核实对方资质!
记住这个口诀:扫码看来源,授权要谨慎,信息留空白,安全记心间!转发提醒身边朋友,让每次扫码都安心又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