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石藤的功效作用与禁忌

作者:小橘猫 | 创建时间: 2023-06-13
味苦,性微寒。归心经、肝经、肾经。 【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祛风湿强筋骨药。 【禁忌】阳虚畏寒,大便溏泻者禁服。...
络石藤的功效作用与禁忌

基本信息

常绿木质藤木,长达10米,具乳汁。茎褐色,多分枝,嫩枝被柔毛。叶对生,具短柄,幼时被灰褐色柔毛,后脱落,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2~10厘米,宽1~4.5厘米,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全缘,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被细柔毛。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白色,高脚碟状,萼小,5深裂,花管外被细柔毛,筒中部膨大,花冠反卷,5裂,右身旋转排列,花冠外面和喉部也有柔毛,雄蕊5,着生在花冠筒中部,花药顶端不伸出花冠喉部外,花盘环状5裂,与子房等长,心皮2,胚珠多数。蓇葖果长圆形,长约15毫米,近于水平展开。种子线形而扁,褐色,顶端具种毛。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

【英文名】 Trachlospermi Caulis Et Folium。

【药用部位】 夹竹桃科植物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Lindl.)Lem.的干燥带叶藤茎。

【产地分布】 生于山野、荒地,常攀附生在石上、墙上或其他植物上。除新疆、青海、西藏及东北地区外,其他省区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 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性状】 茎呈圆柱形,弯曲,长短不一,直径1~5毫米;表面红褐色,有点状皮孔和不定根;质硬,断面淡黄白色,常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展平后叶片呈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8厘米,宽0.7~3.5厘米;全缘,略反卷,上表面暗绿色或棕绿色,下表面色较淡,革质。气微,味微苦。

【临床应用】 用量6~12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取鲜品捣烂敷伤处。用治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喉痹,跌扑损伤。

【药理研究】 有抑菌、抗痛风作用,还有影响中枢神经,使呼吸加快,大剂量引起呼吸衰竭,对心脏作用较弱,对离体肠及子宫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藤茎含牛蒡甙,络石甙,去甲络石甙,穗罗汉松树脂酚甙,橡胶肌醇,牛蒡甙元,穗罗汉松树脂酚,络石甙元,去甲络石甙元。茎叶含生物碱。全株含β-香树脂醇,β-香树脂酸乙酸酯,羽扇豆醇,羽扇豆醇乙酸酯,羽扇豆醇不饱和脂肪酸酯,β-谷甾醇,豆甾醇及菜油甾醇。

【相关药方】 ①治坐骨神经痛:络石藤60~90克。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络石藤的功效与作用

(一)络石藤的作用

抑菌作用。

本品50%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对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牛蒡甙可刺激冷血及温血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使呼吸加快,大剂量引起呼吸衰竭,对心脏作用较弱,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并使小鼠皮肤发红、腹泻。此外对离体兔肠及子宫却有抑制作用,甲醇提取物给大鼠腹腔注射250mg/kg,对足浮肿有60%以上抑制率;小鼠皮下注射l00mg/kg对醋酸扭体反应有30%以上的抑制率。

用于风湿痹痛。

络石藤功能祛风而舒经活络,性寒清热,致风湿痹痛偏热者较为适宜,

可单味浸酒服,也可与木瓜、海风藤、桑寄生、生苡仁等同用。

用于疮疡肿痛。

本品行微寒,能凉血清热而消痈,用治疮疡肿痛之症,常与乳香、没药 、瓜萎、甘草、皂角刺等配伍。

祛风通络。

可能由于络石藤所含的微量强心甙能促进血循环而起作用。

凉血消痈。

现已证明有抗菌作用,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二)络石藤的功效

【性味】 苦,凉。

《别录》:"微寒,无毒。"

《药性论》:"甘,平。"

《纲目》:"味甘微酸不苦。"

《江西草药》:"性平,味淡微涩。"

【归经】入肝、肾经。

《本草经疏》:"足阳明,手、足少阴,足厥阴、少阳经。"

《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气分。"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止血,消瘀。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痈肿,喉痹,吐血,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行。

《本经》:"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

《别录》:"主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

《药性论》:"主治喉痹。"

《唐本草》:"疗产后血结。蝮蛇疮,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闷;刀斧伤诸疮,封之。"

《本草拾遗》:"煮汁服之,主一切风。"

《中国药植志》:"祛风止痛,通络消肿。适用于关节痛,肌肉痹痛,腰膝酸痛等症;也能消散诸疮,去咽喉肿痛。"

《中国药植图鉴》:"预防流产。"

《江西草药》:"祛风活络,凉血止血。治关节炎,肺结核,吐血,外伤出血,风火牙痛,瘰疬,毒蛇咬伤。"

络石藤配伍应用

配忍冬藤。

忍冬藤甘寒,清热解毒,善疏经络风热;络石藤苦寒,祛风通络,善治风湿热痹。二药配伍,共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配独活。

独活辛苦温,散风祛湿,善治下部风湿,祛风散寒力胜;络石藤苦微寒,清热通络。二药合用,可治各种痹证。

配皂刺。

皂刺辛散温通,药力锐利,为消肿托毒溃脓常用之品;络石藤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得皂刺之助,直达病所。一辛散,一苦泄,一温通,一寒清,相辅相成,清热消肿,共治痈毒。

配射干。

射干苦寒,专人肺经,散血消肿,解毒利咽,与络石藤性味相近,皆能降泄消肿,清热解毒,治疗咽喉肿痛、喉痹之证。

配茯苓。

茯苓甘淡,补脾安神,渗湿利水,为纯正之品,二药相伍,茯苓健脾利湿,络石藤清热解毒,湿去热清,热去湿利,共治湿热下注、小便白浊。

络石藤附方

治筋骨痛:络石藤一至二两。浸酒服。(《湖南药物志》)

治关节炎:络石藤、五加根皮各一两,牛膝根五钱。水煎服,白酒引。

治肺结核:络石藤一两,地菍一两,猪肺四两。同炖,服汤食肺,每日一剂。

治吐血:络石藤叶一两,雪见草、乌韭各五钱。水煎服。(②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治肿疡毒气凝聚作痛:鬼系腰一两(洗净晒干),皂角刺一两(锉,新瓦上炒黄),瓜蒌大者一个(杵,炒,用仁),甘草节五分,没药、明乳香各三钱(另研)。上每服一两,水酒各半煎。溃后慎之。(《外科精要》止痛灵宝散)

治喉痹咽塞,喘息不通,须臾欲绝:络石草二两。切,以水一大升半,煮取一大盏,去滓,细细吃。(《近效方》)

治外伤出血:络石藤适量。晒干研末。撒敷,外加包扎。(《江西草药》)

治疗咳嗽喘息:络石藤15g——30g,水煎服或浸酒服。(《新编常用中草药手册》第125页)

治疗关节炎:络石藤、五加根皮各30g,牛膝根15g。水煎服,白酒引。(《中药大辞典》第1756页)

络石藤的副作用

化学成分:

本品藤茎含络石苷,去甲络石苷,牛蒡苷,穗罗汉松树脂酚苷,橡胶肌醇等,叶含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络石藤甲醇提取物对动物双足浮肿、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所含黄酮苷对尿酸合成酶黄嘌呤氧化酶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能抗痛风;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牛蒡苷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对肠及子宫有抑制作用。

临床研究:

用鲜络石藤200g,水煎洗双膝以下,早晚分洗,治疗小儿腹泻200例,有效率100%(中医外治杂志,2001,4:48)

临床上服用过量会出现头晕、头痛、腹痛、腹泻、烦躁、甚至四肢湿冷、面色苍白、心律不齐、瞳孔散大、痉挛、昏迷,心脏停搏。动物实验提示该药成分牛蒡甙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大剂量可引起呼吸衰竭。因此,临床应避免大剂量用药,并应注意服用后出现的反应,如有不适需尽早救治。

《本草经集注》: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菖蒲、贝母。

《药性论》:恶铁精。杀殷孽毒。

《本草经疏》:阴脏人畏寒易泄者勿服。

内服:煎场,6——15g单味可用至30g;浸酒,30-60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汁涂。

络石藤食物相克:

络石藤与铁落、菖蒲、贝母相克。

络石藤的鉴别

正品络石藤 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茎藤。药材藤茎圆柱形,直径0.2——1厘米,表面红棕色,质较硬,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有时中空。叶对生,具短柄,完整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10厘米,宽0.8——3.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有时微凹,叶缘略反卷,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较浅,叶脉在下表面较清晰,稍凸起,革质,折断时可见白色绵毛状丝。气微,味微苦。

伪品薜荔藤 为桑科植物薜荔的茎藤。药材和络石藤相似,但是可见叶互生,叶片较薄且不为革质,茎上具有较多气生根,可以区别。

伪品扶芳藤 为卫矛科植物扶芳藤的茎藤。药材茎多绿色,叶对生,革质,但叶边缘可见波浪状锯齿,可以区别。

伪品蓬莱葛 为马钱科植物蓬莱葛的茎藤。药材往往较粗壮,叶对生,革质,叶片较正品长,先端尖,上表面可见棕色纹理,可以区别。

藤本植物形态相似,且多具有祛风湿的作用,因此常被混淆,但它们的功效不尽相同,使用时应该区分清楚。薜荔茎藤供药用,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作用,用治腰腿痛、乳痈、疮疖等。扶芳藤以茎藤入药,具有舒筋活络、止血消瘀的功效,用治腰肌劳损、风湿痹痛、跌打骨折等症。蓬莱葛则以根和种子入药,具有祛风活血的功效,用治关节炎,外用治创伤出血。

点击展开全文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