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处】《伤寒论》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歌诀】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主治】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禁忌】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原文】《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各家论述】1.《尚论篇》: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观仲景制方之义,本是桂枝、麻黄二汤合用,但因芍药酸收,为兴龙致雨所不宜,故易以石膏之辛甘大寒。辛以散风、甘以散寒,寒以胜热,一药而三善俱备,且能助青龙升腾之势,所以为至当至神之法也。2.《伤寒附翼》:此麻黄汤之剧者,故加味以治之也。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性沉大寒,恐内热顿除,而表寒不解,变为寒中而挟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备麻黄以发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热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
【趣味记忆】1.《尚论篇》: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观仲景制方之义,本是桂枝、麻黄二汤合用,但因芍药酸收,为兴龙致雨所不宜,故易以石膏之辛甘大寒。辛以散风、甘以散寒,寒以胜热,一药而三善俱备,且能助青龙升腾之势,所以为至当至神之法也。2.《伤寒附翼》:此麻黄汤之剧者,故加味以治之也。喘者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然其性沉大寒,恐内热顿除,而表寒不解,变为寒中而挟热下利,是引贼破家矣,故必备麻黄以发表,又倍甘草以和中,更用姜、枣以调营卫。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大青龙清热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