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为给中华寻找 一个合适的出路,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见解,这其中,就有道家的天人合一,阴阳家的阴阳学说等等,这些学生,无一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而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道家和阴阳家,都有怎么样的区别。
阴阳家(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学派之一)
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阴阳家的学问“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
古代大家与近代学者多认为阴阳家源于道家,近代出土竹简《三十时》等证实早期阴阳家着作其中有大量道家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道家 (信奉老庄等道家学说的哲学学派)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有中华文化基石之称的道家哲学思想,还通过儒学以及中国化佛学而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
阴阳家和他们的五行学说
《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就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也是关于宇宙社会属性及其变化规律的范畴系统。五行的“行”字,有“运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便是变动运转的观念,也就是"相生"与"相克"。
五行学说并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
凡即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发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收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滋润,就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
将人体的一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附表一张,可见文末。
中国的伟大中医就是含有五行说,形成一个中医体系。
道家部分观点
体道
“道”即是道体,是一形而上意义的实体,道体并不是孤悬独存,与世间截然分离的,”道“是超越时空等一切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
道体本身所涵蕴的性质,正是世人进行自我修养的依据。道家诸子特别强调“体道”,指的却是一种实践修养的功夫,要求践履者对道体有一切身的体悟,并就此体悟加以贯彻力行,务求通过践履的功夫令践履者把握道体的特质,且将这特质透显出来。
道不可道
道法自然,自然非死物,故道无常道。道变应事而变,言之则死。不能像儒家一般设立一个基本行为准则,过于死板,容易过时,陈旧。应循时而变道,循道而变行为。
且人所有物性不同,故其复命归根求真方式也不相同。亦可说为人之道不同。故道德经不言何以得道,而是定了一个得道之人的模板。供后人分析效仿,得自化,自得道。
贵时主变
社会的大变动要求政治制度的革新,诸子百家都了解这一点,但理论上的说明则是另一回事。应该说,就对“变革”的思考来说,道家在诸家中是最深刻的。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曾强调道家对变革的态度,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因时为业……因物与合……圣人不朽,时变是守。”司马谈认识到了道家“贵时主变”的特点。
虚无
人得虚无,则心灵清明。不需风湿刻意而为,行善举而不以其为善。故为事弗居,未得弗惜。不为物所累,超然物外,为而弗居。心无邪念,故不需用“仁、善、义”而压制邪念。也因如此,被人以为绝仁弃义,心无仁义。
总结:总的来说,道家和阴阳家就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两者之间的区别是非常之大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们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