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的功效作用与禁忌

作者:活力源 | 创建时间: 2023-06-12
性寒,味辛、苦。归肝经、胆经。 【功效】清火、明目、散结、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禁忌】脾胃气虚者慎服。...
夏枯草的功效作用与禁忌

基本信息

多年生草本,有匍匐茎。茎方形,直立,高达40厘米,带红色,被有向上的细毛。叶对生,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1.5~6厘米,宽0.5~2.5厘米,全缘或有疏齿,两面均有毛,下面有细点,基部叶有长柄。轮状花序密集成顶生假穗状花序;苞片心形,具骤尖头;花萼唇形,上唇3齿,下唇2齿,果熟时由于下唇2齿向上斜伸而闭合;花冠紫、蓝紫或红紫色,上唇盔状,下唇3裂,中间裂片边缘有流苏状小裂片,花冠筒内基部有毛环;雄蕊4枚,2强,花丝顶端2叉,一叉具药;子房上位,4裂。小坚果矩圆状卵形。花期4~6月,果期6~10月。

【英文名】 Prunellae Spica。

【药用部位】 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L.的果穗。

【产地分布】 生于路边、山坡、田野、草丛中。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采收加工】 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及果穗柄,晒干。

【药材性状】 棒状,略扁,长1.5~8厘米,直径0.8~1.5厘米,淡棕色或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十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气微,味淡。

【临床应用】 用量9~15克;大剂量30克,水煎服。用治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瘰疠、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高血压。

【药理研究】 具有降压、抗心律失常、抗炎、免疫抑制、降血糖、抗菌、抗病毒、抗细胞毒作用。

【化学成分】 薄层层析鉴定证明,不同生长时期的果穗(红棕色、青色、黑色)均含熊果酸、齐墩果酸、咖啡酸、没食子酸、夏枯草皂苷A、夏枯草皂苷B、伞形花内酯、油酸等成分,黑色果穗所含熊果酸的量较低,而根和茎叶检不出熊果酸和齐墩果酸。

【相关药方】 ①治羊癫风,高血压病:夏枯草(鲜)90克,冬蜜30克。开水冲服。(《闽东本草》)

【现代药理研究】 1.夏枯草有降血压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所含的无机盐有关。 2.夏枯草有降血糖作用。 3.夏枯草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夏枯草有抗炎作用。 5.夏枯草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本品对免疫过程引起的病理损伤有潜在的治疗作用,长期大量使用可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6.夏枯草有抗心肌梗死作用。 7.夏枯草有抗凝作用,能明显延长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凝血酶原核血浆球蛋白溶解时间。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苦、辛,寒。主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徵,散瘿结气,脚肿湿痹。 《本草纲目》:黎居土《易简方》用治目痛,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娄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及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一男至夜目珠疼,连眉棱骨,及半边头肿痛,用黄连膏点之反甚,诸药不效。灸厥阴、少阳,疼随止,半日又作,月余。以夏草二两,香附二两,甘草四钱,为末,每服钱半,清茶调服。下咽则疼减半,至四、五服良愈矣。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寒。无毒。冬至后发生,夏至时枯瘁,故谓夏枯草也。破癥坚瘘瘤结气,散瘰疬鼠瘘头疮。寒热堪驱,湿痹兼却。谟按:夏枯草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即枯,故逢夏至梗枯也。丹溪有言:善补养厥阴血脉之功,能治肝虚目疼、冷泪不止、羞明怕日、久甚昏花。用夏枯草五钱、香附子一两,研细为散,茶调下咽,服之诚有神功。惜乎!《本经》未之及也。 《景岳全书》:味微苦微辛,气浮而升,阴中阳也。善解肝气,养肝血,故能散结开郁,大治瘰疬鼠瘘,乳痈瘿气,并治头疮目疾。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痛,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药点眼反甚者,亦神效。一男子目珠痛,至夜则重,用黄连点之更甚;诸药不效,乃用夏枯草二两,香附二两,甘草四钱,为末,每服一钱半,清茶调服,不咽即疼减,至四五服,良愈也。 《本草备要》:补阳,散结消瘿。辛苦微寒,气禀纯阳。补肝血,缓肝火,解内热,散结气。治瘿疬湿痹,目珠夜痛。楼全善曰:目珠连目本,即目系也。夜痛及点苦寒药更甚者,夜与寒皆阴也。夏枯气禀纯阳,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和阴也。按:目白珠属阳,故昼痛,点苦寒药则效;黑珠属阴,故夜痛,点苦寒药反剧。反至生,夏至枯,故名。 《本草崇原》:夏枯草禀金水之气,故气味苦辛寒,无毒。方治寒热,瘰疬鼠瘘,颈疮者,禀水气而上清其火热也。破癥瘕瘿结气者,禀金气而内削其坚积也。脚肿乃水气不行于上,湿痹乃水气不布于外。夏枯草感一阳而生,能使水气上行环转,故治脚气湿痹,而且轻身。

点击展开全文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