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的功效作用与禁忌

作者:神奇的周 | 创建时间: 2023-07-22
性温,味辛。归心经、肺经、肾经。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祛痰。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禁忌】气虚多汗者慎服,热病及阴虚、血虚者禁服。不宜与藜芦同用。本品服用剂量过大,可发生面色潮红、头晕、多汗,甚则胸闷、心悸、恶心、呕...
细辛的功效作用与禁忌

基本信息

多年生草本,根茎细长,节间密,叶1~2片,肾状心形,先端渐尖,上面散生短毛,下面仅叶脉散生较长的毛。花单生于叶腋,花被钟形或壶形,污紫色,花被质厚,筒部扁球形,顶端3裂,裂片平展,雄蕊12枚,花丝较花药长1.5倍,花柱6,蒴果肉质,近球形。花期5月,果期6月。

【英文名】 AsariRadix Et Rhizoma。

【药用部位】 马兜铃科植物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全草。

【产地分布】 生于海拔1200~2100米的林下阴湿处、山沟腐殖质厚的湿润土壤中。分布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

【采收加工】 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土,阴干。

【药材性状】 多数十棵扎成一把,常卷缩成团。根茎长5~20厘米,直径0.1~0.2厘米,节间长0.2~1厘米。根细长,密生节上,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基生叶1~2,叶片较薄,心形,先端渐尖。花被裂片开展。果近球形。气味较弱。

【临床应用】 用量1~3克,水煎服,外用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用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药理研究】 有局部麻醉作用,对关节炎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有增强脂质代谢及升高血糖的作用,调节机体平滑肌功能。挥发油能使麻醉动物血压下降,而煎剂则使血压上升;并具消炎和抗惊厥作用。还有镇痛、镇静、抑制发热、解热、抗组胺和抗变态反应和兴奋呼吸作用。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主要成分甲基丁香酚、优香芹酮、黄樟醚、β-蒎烯、α-蒎烯、龙脑、异茴香醚、细辛酯素等。此外,尚含一种消旋-去钾乌药碱。微量元素有钾、钠、镁、钙、铁、锰、铜、锌等。另含山柰酚、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γ-松油烯、β-松油烯、α-侧柏烯、细辛脑、(-)-细辛脂素等成分。

【现代药理研究】 1.细辛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细辛有解热、抗炎作用。 3.细辛对心血管系统有作用,其挥发油对离体蛙心具有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作用。 4.细辛对呼吸系统有抑制作用。 5.细辛有抗菌作用,对各种球菌、杆菌、霉菌及真菌均有抗菌作用。 6.细辛对平滑肌有抑制作用。 7.细辛有抗氧化作用。 8.华细辛醇浸液有局麻作用,细辛根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抗过敏作用。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名医别录》:无毒。主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日华子本草》:治嗽,消死肌,疮肉,胃中结聚。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二:止少阴合病之首痛,散三阳数变之风邪。 《本草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气之厚者胀发热,阳中之阳也。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发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 《本草蒙筌》:味大辛,气温。气厚于味,升也,阳也。无毒。其根甚细,其味甚辛。药中惟采根煎,故因名曰细辛也。反藜芦,忌生菜。畏滑石硝石,恶狼茱狼毒、山茱萸。黄芪虽手少阴引经,乃足少阴本药。或用独活为使,止本经头痛如神,治诸风湿痹立效。安五脏尤益肝胆,温阴经旋去内寒。利窍通精,清痰下气。得归芍牡本芎清痰下气。得归芍牡本芎芷甘草,当归、芍药、牡丹皮、藁本、川芎、白芷、甘草。疗妇人血闭神方;得决明鱼胆羊肝,石决明、青鱼胆、青羊肝。止风泪目疼劫剂。寒邪发在里之表,合麻附三味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载仲景方。口臭及齿龈肿疼,煮浓汁热含;冷吐过半钱单服,令气塞命倾。 《景岳全书》:反藜芦,忌生菜,味大辛,气温,气味俱厚,升也,阳也,有小毒。用此者,用其温散。善祛阴分之寒邪,除阴经之头痛,益肝温胆利窍,逐诸风湿痹,风痫阂疟,鼻齆不闻香臭,开关通窍,散风泪目疼。口臭牙虫,煎汤含漱。过亦散真气,不可不知。此味辛甚,故能逐阴分之邪,阴分且然,阳分可知,旧云少阴、厥阴之药,然岂有辛甚而不入阳分者?但阳证忌热,用当审之。 《本草备要》:宣,散风湿,补肝,润肾。辛温散风邪,故诸风痹痛,咳嗽上气,头痛脊强者宜之。专治少阴头痛,独活为使。辛散浮热,故口疮喉痹、少阴火。鼻渊齿者虫蚀脓烂。宜之。辛益肝胆,故胆虚惊痫,风眼泪下者宜之。水停心下则肾燥,细辛之辛,能行水气,以润之。肾燥者,心亦燥,火屈于水故燥也。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虽手少阴引经,心。乃足少阴本药,肾。能通精气、利九窍,故耳聋鼻齆,音瓮,鼻塞不闻香臭也。寒入脑,故气不宣通。寒宜表,热宜清;有息肉者,为末吹鼻。倒睫便涩者宜之。散结温经,破痰下乳,行血发汗。能发少阴之汗。仲景治少阴证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邪在里之表剂。然味厚性烈,不可过用。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虽死无伤可验。开平狱尝治此,不可不知。恶黄芪、山茱,畏硝石、滑石,反藜芦。 《本草崇原》: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赤黑,禀少阴泉下之火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府。水气相通,行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则病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巅络脑,若循行失职,则病头痛脑动。而细辛亦能治之。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太阳,则百节拘挛。节,骨节也。百节拘挛,致有风湿相侵之痹痛。风湿相侵,伤其肌腠,故曰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细辛乃《本经》上品药也,味辛臭香,无毒。主明目利窍。宋元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嗟嗟。凡药所以治病者也,有是病,服是药,岂辛香之药而反闭气乎?岂上品无毒而不可多服乎?方书之言,俱如此类,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

(一)细辛的作用

解热。

其挥发油灌胃对家兔的人工发热有解热作用,并能使动物的正常体温降至正常以下。

镇痛。

其挥发油对家兔有镇痛作用,其镇痛强度与安替匹林0.5mg/kg相当。水煎剂灌胃对小鼠也有镇痛作用。

局部麻醉。

华细辛水煎剂能阻滞蟾蜍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其麻醉效果与l%普鲁卡因接近。细辛挥发油对兔角膜反射具有表面麻醉作用。挥发油有浸润麻醉效力,但水煎剂无效。50%细辛酊对人舌黏膜也有局部麻醉作用。

镇静。

挥发油豚鼠腹腔注射有明显的中枢抑制效果,小剂量可使动物安静,大剂量可使动物睡眠。其中枢作用与巴比妥类相似,并有抗惊厥作用。

抗炎。

华细辛对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关节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细辛挥发油能对抗小鼠耳肿胀和大鼠关节肿胀。细辛挥发油能抑制大鼠肉芽肿,华细辛挥发油能显著抑制大鼠血清锌。细辛抗炎作用的机制为:

(1)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2)抑制炎症介质释放。

(3)抑制结缔组织增生。

(4)具有较强的清除超氧自由基的能力。细辛能抑制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对超氧自由基诱发的透明质酸和牛关节液中氨基多糖具有保护效应。

兴奋心脏。

挥发油对离体蛙心,小剂量时呈兴奋作用。北细辛醇提液对离体兔心有明显的兴奋效果,可使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增加。细辛挥发油对小鼠急性心肌缺血、低压缺氧等均有保护功效。

可使狗左室泵血功能和心肌收缩性明显改善。与去甲乌药碱、异丙基肾上腺素基本相似。

扩张血管和对血压的影响。

挥发油对蟾蜍内脏血管灌流显示有扩张作用。细辛乙酸乙酯的可溶部分,对5一羟色胺、氯化钾、组胺所致的兔胸大动脉条的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活性成分为木脂素。挥发油对麻醉犬和猫静注有降压作用,但水煎剂对猫静注有明显的升压作用。

免疫抑制。

水煎剂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小鼠肌注氢化可的松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相似。

水煎剂既能抑制小鼠TH细胞,又能增加Ts细胞数,从而使TH/TS细胞比值降低。能使小鼠下丘脑和血浆中p_内啡肽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与氢化可的松作用相似。机制与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β-内啡肽产生的影响有关。

抗过敏、抗变态反应。

水提物能使速发型变态反应总过敏介质释放量减少40%以上,表明细辛具有抗变态反应功效。具有抑制过敏反应的已发现的细辛成分有甲基丁香酚、γ-细辛醚、(一)细辛素、芝麻素4种,可能尚有未发现的抗过敏活性成分。

镇咳平喘。

挥发油有镇咳功效。细辛挥发油、甲基丁香油酚、消旋去甲乌药碱均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而有平喘作用。华细辛醇浸剂兔静注能对抗吗啡所致的呼吸抑制。

解痉。

挥发油对兔的离体子宫、肠管,低浓度使张力先增加后下降,高浓度则抑制;对组胺所致的离体回肠痉挛性收缩有松弛作用;对大鼠离体子宫呈抑制作用。

提高新陈代谢。

所含之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肾上腺能β受体兴奋剂样的广泛的生理作用,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增强脂质代谢和升高血糖等多方面功效。含有去甲乌药碱的中药尚有附子、吴茱萸、乌药、高良姜等,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都是能驱寒的热性的药。其引起内热的机制,去甲乌药碱可能就是其物质基础,其强心、扩张血管、增强脂质代谢可能就是其药理基础。

抗菌。

醇浸剂、挥发油等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多种杆菌和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为黄樟醚。

抗肾炎。

细辛脂素腹腔注射可抑制大鼠肾损伤尿蛋白的排泄,改善血清生化学指标,具有抗肾炎作用。

抗结节。

细辛脂素可作为除虫菊增效剂,其左旋体还具有抗结节作用。

(二)细辛的功效

【性味】 辛,温。

《本经》:"味辛,温。"

《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无毒;李氏:小寒。"

《药性论》:"味苦辛。"

《用药心法》:"辛,热。"

【归经】 入肺、肾经。

《汤液本草》:"手少阴引经药。"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胆、牌四经。"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阳。"

《本草汇言》:"入足蹶阴、少阴血分。"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

《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

《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

《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

《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

《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

细辛治病验方

治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

细辛一两(净),川芎一两,附子(炮)半两净,麻黄一分。上细切,入连根葱白、姜、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连进三服。(《普济方》细辛散)

治偏头痛:

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分。上二味,再同研匀。每服一字,左边疼搐入右鼻,右边痛搐入左鼻。(《圣济总录》至灵散)

治伤风鼻塞:

细辛、紫苏、防风、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煎服。(《方脉正宗》)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治鼻塞不通:

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普济方》)

治牙齿痛久不瘥:

细辛(去叶苗)、荜拨。上二味等分,粗捣筛。每用半钱匕,水一盏,煎十数沸,热漱冷吐。(《圣济总录》细辛汤)

治痰饮,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风入腹,切痛烦冤:

细辛、吴茱萸、干姜各半两,当归、防风各一两,芍药二两。上为末,每以半两,水二升,煮一升。温分三服,相续进之。(《元和纪用经》细辛汤)

治口臭及匿齿肿痛:

细辛煮取浓汁,热含冷吐。(《圣惠方》)

治耳聋:

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须戒怒气。(《龚氏经验方》聪耳丸)

治虚寒呕哕,饮食不下:

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下。(《纲目》)

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

细辛末,吹入鼻中。(《世医得效方》)

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

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口舌生疮:

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鼻中息肉:

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细辛临床常用药对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药性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临床应用常见药对如下:

细辛—麻黄

细辛辛温发散,芳香透达,长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麻黄能发汗、平喘,归肺、膀胱经,为发汗解表第一要药,平喘利水作用强。二药伍用,加强了解表散寒之力,肺中痰饮、喘咳可平。《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细辛润之。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 细辛配麻黄,最早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川芎

川芎辛温,气香升散,有较强的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作用。《本经》谓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川芎祛风止痛,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细辛外可解表散寒,内可温肺化饮,上疏头风,下通肾气,善于通利耳鼻诸窍、散寒止痛,为治少阴头痛之要药。两药配伍使用,能上行头目,增强其祛风止痛作用,常用于外感风邪所致之头痛。

细辛—白芷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能祛风,燥湿,消肿,止痛。二药均善解表祛风、通窍止痛,辛香善走窜,通经力强。细辛偏于入肾经驱逐风寒,入肺温化痰饮,擅治少阴头痛,白芷偏于入胃经发散风寒,擅治阳明头痛。二药相须为用,解表通窍、止痛效力增强,为祛风、止痛、通鼻窍常用对药。

细辛—辛夷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善宣通鼻窍。细辛散寒化饮,善行能通九窍,长于通鼻窍,止痛力强。辛夷解表力弱,能辅佐细辛发散表邪,二药配伍,解表力加强,通鼻窍效力大增。细辛配辛夷,见于《证治准绳》川芎散。

细辛—独活

独活辛、苦、温,散寒燥湿,温经通痹,入肾经,作用在里在下,止痛效果明显。细辛发散风寒,善治头面部诸风之疾,可引少阴之寒达于肌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一上一下,独活得细辛之升,能祛头面风寒,细辛可助独活引肾经风寒而使之外散。共奏散寒除湿、通痹止痛之功。细辛配独活,见于《症因脉治》独活细辛汤。

细辛—附子

附子辛、甘、热,有毒,归心、脾、胃经,长于温散里寒,细辛长于疏散表寒,止痛。二药配伍,表里兼顾,阳复表解,在内之寒附子温之,细辛助之;在外之寒细辛疏之,附子辅之,共同加强温阳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细辛配附子,见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细辛—干姜

干姜辛、热,归脾、胃、肺经。二药均有温肺化饮、止痛作用。干姜长于温肺散寒,守而不走。细辛长于化饮、止痛、走窜解表。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温肺散寒,化饮止痛效力增强。《本草汇言》记载:“细辛,佐姜、桂能祛脏腑之寒。”细辛配干姜,见于《伤寒论》小青龙汤。

细辛—熟地黄

细辛温通辛散,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为少阴经药。熟地黄甘温,补血生津,滋养肝肾。细辛之辛散能去熟地黄之呆腻,使之补而不滞;熟地黄之滋腻可制细辛之燥散,使之散而无过。二药伍用,一守一走,润燥并用,补散兼施,互制其短而展其长,具有补肾强腰、祛寒止痛之妙用。 细辛、熟地黄伍用,临床主要用于阴虚痛证。

细辛—石膏

石膏气味寒凉,有清泄阳明胃火之功。细辛气味香窜,气清而不浊,辛散利窍,有较好的通络止痛之功。二药伍用,细辛虽性温,但被石膏之寒凉所抑制,细辛之升浮又可引石膏上行而清头面之热。二药寒热相配,各取其用,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祛风止痛,且二者皆辛散,有“火郁散之”之义而无遏邪之弊。石膏、细辛二味都具“辛”味,故《疡医大全》名“二辛煎”用治阳明胃火、牙龈口舌肿痛等症。

细辛—黄连

黄连大苦大寒,清泄胃火;细辛宣散,上行止痛,二药合用,辛苦共施,寒热井进,辛以散火,苦以降泄,细辛引黄连达少阴肾经,黄连引细辛达少阴心经,合用清宣心肾郁火。

细辛—五味子

五味子酸涩收敛,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发散风寒,祛风止痒。细辛辛散开肺,五味子酸收敛肺,二者一开一合,开无耗散肺气之弊,合无敛遏邪气之虞,为开合理肺之妙剂,止咳定喘之效尤为显著。临证具体应用时,用量应灵活掌握,咳嗽初起,以开宣为主,多用细辛;久咳之后,以敛肺气为要,多用五味子。细辛配五味子,见于《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细辛—皂荚

皂荚辛散走窜,善化胶黏之痰,开风痰之闭塞。细辛辛香宣散,善开结气、宣郁滞、利气开窍。二药相伍,相辅相成,共奏宣肺气、化痰涎、开清窍之功。皂荚、细辛合用,名曰通关散,出自《丹溪心法》,用治中恶客忤、中风或痰厥所致的卒然口噤气塞、人事不省、牙关紧闭、口流痰诞等症。用时将皂荚、细辛等分极细末,吹少许入鼻,旋即得嚏而闭开神清。现在也有用此二药合蜂蜜制成通便条,塞入肛门,通过刺激肠壁而促进排便,用治便秘或动力性肠梗阻。

细辛—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能“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绀珠经》),《药性论》谓之“国老”。《本草正》曰“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甘草是临床最常用的调和药性和解毒药物。细辛为小毒之品,每与甘草配伍,相制为用,可以减低或消除细辛的毒性或副作用。

细辛的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又记载“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3g)。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二)毒理试验

LD50:水煎剂小鼠灌服的LD50为l2.875g/kg。细辛挥发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0.247g/kg。

毒性反应:犬口服细辛水煎剂0.75g,即发生呕吐,对犬的致死量,皮下注射和口服均为lg/kg。细辛浸出液的毒性大于水煎剂。细辛挥发油对蛙、兔、小鼠,均呈先兴奋、后抑制,使随意运动和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

(三)临床观察

有小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 剂量过大有恶心反应,挥发油中之黄樟醚有肝肾毒性,并是致癌物质。不宜长期服用或大剂量服用,也不宜制成中成药长期服用。

慎用量参考古医籍

对於细辛的用量限制,古人早有警告。据北京中医药大学杨春澍教授考证,汉代张仲景的汤剂方中,细辛的用量较大,由最低13.92g至最高41.76g。宋代的陈承认為细辛研末内服不能超过「半钱匕」 (钱匕是古代量药器具。宋代的半钱匕细辛相当於0.3克),明代的李时珍将「半钱匕」改为「一钱」(明代的一钱细辛相当於3.73克)。此后,人们又常忽略了这是在细辛用作散剂时的剂量限制,逐渐演变成「凡内服细辛均不宜超过一钱」的定论。临床上也流传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说法。各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是汤剂每次用1至3g,散剂每次服0.5至1g。

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等忌服。

《本草经集注》:"曾青、枣根为使。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消石。反藜芦。"

《药性论》:"忌生菜。"

《本草经疏》:"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得配本草》:"风热阴虚禁用。"

置阴凉干燥处。

细辛的食用方法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0。3——1钱。外用: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细辛有小毒,故临床用量不宜过大,细辛作单味或散末内服不可过钱(3G),如入汤剂便可不拘泥于此。细辛在煎煮三十分钟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

(1)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

(2)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须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

(3)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著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

(4)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

(5)细辛能温肺以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

(6)该品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

(7)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麻黄细辛附子汤

【来源】《伤寒论(第30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异名】附子细辛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

【分类】 解表剂-扶正解表

【组成】 麻黄(去节)6克(二两);细辛6克(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

【方论】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故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温肺粥

材料:

五味子9克,干姜9克,细辛3克,大米100克。

做法:

将三味中药洗净,用干净的纱布包好。大米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再放入用沙布包好的中药,同煮成粥。将粥中的纱布包去掉,分早晚两次食粥。

养生功效:

温肺止咳化痰。适用于冬季感受风寒引起的咳嗽气喘,痰色稀白者。

点击展开全文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