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茴香的功效作用与禁忌

作者:追风筝的人 | 创建时间: 2023-06-05
性温,味辛。归肝经、脾经、胃经、肾经。 【功效】祛寒止痛、理气和胃。属温里药。 【禁忌】热证及阴虚火旺者禁服。...
小茴香的功效作用与禁忌

基本信息

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有强烈香气。茎直立,有浅纵沟纹,上部分枝开展。叶有柄,卵圆形至广三角形,长达30厘米,宽达40厘米,3~4回羽状分裂,深绿色,末回裂片线形至丝状,茎下部的叶柄基部鞘状,上部的叶柄一部分或全部成鞘状。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顶生的花序较大,直径可达15厘米,无总苞及小苞片,花黄色,花瓣5,倒卵形,先端内折,雄蕊5枚,雌蕊1枚,子房下位。双悬果卵状长圆形,光滑,侧扁,长3.5~6毫米,宽1.5~ 2.5毫米。分果有5条隆起的纵棱,每棱槽中有油管1,合生面有2。

【英文名】 Foeniculi Fructus。

【药用部位】 伞形科植物茴香Forniculum vulgare Mill.的果实。

【产地分布】 原产于欧洲,现我国各地田园常见栽培。内蒙古产品质佳,销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初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盐小茴香:取净小茴香,用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黄色、有焦香气味时,用盐水乘热喷入,焙干。或以净小茴香加盐水拌匀,略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每50千克小茴香,用食盐1.5千克)。

【药材性状】 双悬果细圆柱形,有时稍弯曲,长4~8毫米,直径1.5~2.5毫米,表面黄绿色或淡黄色,两端略尖,顶端有黄褐色的花柱残基,基部有时带有小的果柄,长0.4~1厘米,分果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合生面平坦而较宽,横切面略呈五边形。有特异香气,味微甜而辛。

【临床应用】 用量3~6克,内服煎汤,治疗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睾丸鞘膜积液。盐小茴香暖肾,散寒止痛,用于治疗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经寒腹痛。

【药理研究】 促进胃肠蠕动;抗溃疡;利胆;松弛气管平滑肌;有性激素样作用;中枢麻痹;抑菌;抗肿瘤。煎剂能兴奋离体兔肠收缩和促进在体兔肠蠕动,茴香油、茴香脑均先兴奋肠管加强收缩,浓度增高出现解痉作用;给动物灌服或十二指肠给药,能抑制应激性胃溃疡;对部分肝切除大鼠,茴香油能使其肝再生度增加;丙醇提取物具有性激素样作用;此外,还具有中枢抑制、抗凝抗纤溶等作用。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甾醇、三萜、香豆素和氨基酸等多种化合物。另含反式茴香脑、柠檬烯、α-香树脂醇、樟脑、茴香醛、小茴香酮、棕榈酸、香柑内酯、伞形花内酯等成分。

【现代药理研究】 1.小茴香对刺激性腹泻有止泻作用。 2.小茴香有雌激素作用,可增强输卵管、子宫内膜、子宫肌层、皮层及卵巢功能。 3.小茴香叶的热水提取物可使血压显著降低而不影响心率和呼吸频率。 4.小茴香的水溶性类黄酮有很好的抗突变作用和促进DNA修复的能力。

【古籍摘要】 《日华子本草》:得酒良。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治膀胱痛,阴疼。入药炒。 《本草纲目》:小茴香性平,理气开胃,食料宜之。大茴香性热,多食伤目,发疮,食料不宜过用。古方有去铃丸:茴香二两,连皮生姜四两,同入坩器内淹一伏时,慢火炒之,入盐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盐酒下。此方本治脾胃虚弱病,茴香得盐则引入肾经,发出邪气,肾不受邪,病自不生也。亦治小肠疝气有效。 《本草经疏》:茴香得土金之冲气,而兼禀乎天之阳,故其味辛平,亦应兼甘无毒。辛香发散,甘平和胃,入足太阴、阳明、太阳、少阴经,故主霍乱。香气先入脾,脾主肌肉,故主诸瘘,脾主四肢,故主脚气。通肾气,膀胱为肾之腑,故主膀胱肾间冷气,及治疝气。胃和则热解,热解则口臭自除。简误:茴香辛温,胃肾多火,阳道数举,得热则呕者,勿服。 《景岳全书》:气味略轻,治亦同前。但大茴性更暖,而此则稍温耳。 《本草备要》:辛平,理气开胃,亦治寒疝,食料宜之。得盐则入肾,发肾邪,故治阴疝。受病于肝,见证于肾。大小茴各一两为末,猪胞一个,连尿入药,酒煮烂,为丸服。

茴香的功效与作用

(一)茴香的营养

小茴香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茴香脑、小茴香酮、茴香醛等。其香气主要来自茴香脑、茴香醛等香味物质。是集医药、调味、食用、化妆于一身的多用植物。嫩茎、叶作蔬菜、馅食,茴香果实中含茴香油2.8%,茴香脑50——60%,a-茴香酮18——20%,甲基胡椒粉10%及a-蒎烯双聚戊烯、茴香醛、莰烯等。胚乳中含脂肪油约15%,蛋白质、淀粉糖类及粘液质等约85%。可作香料,常用于肉类、海鲜及烧饼等面食的烹调。中医学上入药,性温,味辛,归肝、肾、脾、胃经。功能温肝肾,暖胃气、散塞结,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妇女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等症。

(二)茴香的功效

【性能】:味辛,性温。

【功用】:开胃进食,理气散寒,有助阳道。主治:中焦有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冷痛;疝气疼痛,睾丸肿痛;脾胃气滞,脘腹胀满作痛。

《本草汇言》:"蘹香,温中快气之药也。方龙潭曰,此药辛香发散。甘平和胃,故善主一切诸气,如心腹冷气、暴疼心气、呕逆胃气、腰肾虚气寒湿脚气、小腹弦气、膀胱水气、阴颓疝气、阴汗湿气、阴子冷气、阴肿水气、阴胀滞气。其温中散寒,立行诸气,乃小腹少腹至阴之分之要品也。倘胃、肾多火,得热即呕,得热即痛,得热即胀诸证,与阳道数举、精滑梦遗者,宜斟酌用也。"

《医林纂要》:"茴香,大补命门,而升达于膻中之上,命门火固,则脾胃能化水谷而气血生,诸寒皆散矣。肝胆亦行命门之火,肝木气行,则水湿不留,虚风不作,故其功亚于附子,但力稍缓耳。"

(三)茴香的作用

茴香能解毒、减轻经痛,与增进食欲、补肾、祛痰止咳,因此可用于腹痛与排水功能上;还可散寒止痛、治疗胃寒、腹痛及胃绞痛,对消化系统良好;也可理气止痛、调中下气。茴香茶也能用于止呕,治疗消化不良、口臭、消除肠气、胀气,也可改善肠绞痛、治疗便秘,并能利尿、排毒,被当成减重良药。

健胃,散寒,行气,止痛药。

《中国药典》载有茴香制剂是常用的健胃,散寒,行气,止痛药。茴香烯能促进骨髓细胞成熟和释放入外周血液,有明显的升高白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升高中性粒细胞,可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缓解肠胃痉挛。

它们所含的主要成分都是茴香油,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排除积存的气体,所以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时胃肠蠕动在兴奋后又会降低,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

丰胸。

茴香可增加授乳妇女乳汁分泌,故也有丰胸良效。

去劳治冷。

新鲜茴香除了可作为园艺植物观赏外,种子与叶皆可泡澡,以消除疲劳、治疗手脚寒冷。

抗溃疡作用。

实验表明,小茴香600mg/kg十二指肠或口服给药,对大鼠胃液分泌的抑制约38.9%,对Shay溃疡胃液分泌的抑制为34.9%,而对应激性溃疡胃液分泌的抑制为33.8%。 但小茴香末口服或十二指肠给药,不论对阿司匹林诱发的大鼠溃疡或应激性溃疡均无明显效果。

利胆作用。

小茴香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汁固体成分增加。

除臭。

印度人也常在饭后咀嚼种子祛除口臭。罗马人也利用其助消化的特性,加在饭后甜品中,或做成调味料。也因其有除臭功能,而常与鱼类或带腥味的肉类一起烹调,以消除其腥臭。

暖胃防腹泻。

茴香还能刺激肠胃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肠胃蠕动,排除积存的气体,有健胃、行气的功效,适合脾胃虚寒的人食用。另外,茴香当中的茴香醚有抗菌功效,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可以预防多种感染性腹泻,促进炎症及溃疡的痊愈。

缓解鼻塞头痛。

八角除了作调味的香料外,还可缓解鼻塞、头痛等症状,过敏性鼻炎和体质偏寒者可使用该药。

防虫。

储存衣物放点八角茴香可防虫。

其他作用。

小茴香挥发油、茴香脑对青蛙都有中枢麻痹作用,对蛙心肌开始稍有兴奋,接着引起麻痹。对神经肌肉呈箭毒样麻痹,肌肉自身的兴奋性减弱,由小茴香提取的植物聚多糖有抗肿瘤作用。挥发油对真菌孢子、鸟型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灭菌作用。

(四)古籍记载

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

《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

《唐本草》:"主诸瘘、霍乱及蛇伤。"

《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

《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食’一作’气’),治膀胱痛,阴疼。"

李杲:"补命门不足。"

《伤寒蕴要》:"暖丹田。"

《玉揪药解》:"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

《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

《随息居饮食谱》:"杀虫辟秽,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

《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慢性气管炎。"

《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治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

茴香药用

用于疝气,小腹冷痛、胀满:

小茴香16克,胡椒10克。研末,酒糊为丸,每次服3——6克,温酒送下。源于《三因方》。本方散寒理气、止痛作用较强。

用于肝胃气滞,脘腹胁下胀痛:

小茴香30克,枳壳15克。微炒研末,每次服6克,温开水送下。源于《袖珍方》。小茴香配伍理气行滞的枳壳,共奏理气止痛之效。

治痛经:

取小茴香10克,加生姜3片,水煎后分2次服,在月经来潮前的3——5日开始服用,每日1剂,连服3——5剂。可连用3——5个月经周期。

治小肠气痛不可忍者:

杏仁一两,葱白(和根捣,焙干)半两,舶上茴香一两。上为末。每服三大钱,空心温胡桃酒调下。(《续本事方》)或用大茴香、荔枝核(炒黑)各等分。研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孙天仁集效方》)

治小肠气腹痛:

茴香、胡椒等分。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三因方》小茴香丸)

治寒疝疼痛:

川楝子四钱,木香三钱,茴香二钱,吴茱萸一钱(汤泡),长流水煎。(《医方集解》导气汤)

治疝气入肾:

茴香炒作二包,更换熨之。(《简便单方》)

治肾虚腰痛,转侧不能,嗜卧疲弱者:

茴香(炒)研末。破开猪腰子,作薄片,不令断,层层掺药末,水纸裹,煨熟,细嚼,酒咽。(《证治要诀》)

治胁下疼痛:

小茴香一两(炒),枳壳五钱(麸炒)。上为末。每服二钱,盐汤调下。(《袖珍方》)

治胃痛,腹痛:

小茴香子、良姜、乌药根各二钱,炒香附三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治小便夜多及引饮不止:

茴香不以多少,淘净,入少盐,炒为末,用纯糯米餈一手大,临卧炙令软熟,蘸茴香末啖之,以温酒送下。(《普济方》)

治遗尿:

小茴香二钱,桑螵蛸五钱。装入猪尿胞内,焙干研末。每次一钱,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治睾丸肿:

小茴香、苍耳子各三钱。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治伤寒脱阳,小便不通:

茴香末,以生姜自然汁调敷腹上;外用茴香末,入益元散服之。(《摘元方》)

治蛇咬久溃:

小茴香捣末敷之。(《千金方》)

大小便闭,鼓胀气促:

用八角茴香七个、大麻半两,共研为末,加生葱白三至七根,同研煎汤,调五苓散末服下。一天服一次。

茴香的做法

茴香做法指导

小茴香的种实是调味品,其茎叶部分即茴香菜。

大、小茴香均是常用调料,能除肉中臭气,使之重新添香,故曰“茴香”。

发霉茴香勿吃。茴香菜作馅应先用开水焯过。

茴香的做法

凉拌茴香头

材料:

茴香头、柠檬、芫荽、黄甜椒、蒜。

做法:

(1)茴香头洗净,切掉头尾;

(2)将茴香头切成较细的丝;

(3)将茴香头丝泡在冰水里,挤上半个柠檬汁浸泡10-20分钟;

(4)黄甜椒切较细的丝;

(5)芫荽切小段;

(6)橄榄油、柠檬汁(少)、香醋、生抽、盐、蜂蜜、蒜蓉勾兑成调味汁;

(7)浸泡冰水的茴香头丝、黄甜椒丝、芫荽段放入大碗,加调味汁拌匀;

(8)上桌前加少许红辣椒添色即可。

茴香饺子

材料:

茴香、肉馅(猪肉)、葱、姜、五香粉、盐、鸡精、香油、生抽、饺子皮、水、色拉油。

做法:

(1)茴香洗净后先控水份,将葱姜剁碎后放入肉馅里。

(2)在肉馅里调入适量的盐、鸡精、生抽、五香粉。再用烧热的色拉油泼香,拌匀之前放入香油,顺一个方向,搅拌均匀。

(3)将控去水份的茴香切碎,放入肉馅里。用筷子将馅搅拌均匀,也是顺一个方向拌匀。

(4)然后开始包饺子。

(5)坐锅水,锅开后下饺子即可。

茴香鲫鱼火锅

材料:

小茴香30克,鲫鱼4条。精制油50克,姜5克,蒜5克,葱5克,味精10克,鸡精20克,胡椒粉5克,料酒20克,白汤2500克。

做法:

(1)鲫鱼去鳃,鳞和内脏,洗净,先用盐,料酒,姜,葱码味,10分钟后入油锅炸至金黄色捞起。

(2)姜蒜切成2毫米厚的指甲片,葱切成“马耳朵”形。

(3)炒锅置火上,下油加热,下姜蒜片,葱,炒香,掺白汤,放鲫鱼,味精,鸡精,胡椒粉,料酒,茴香,烧沸,去尽浮沫,起锅入盆,上台即可。

茴香鸡肉炒蛋

材料:

鸡腿2个,茴香20克,鸡蛋2个,色拉油5克,食盐1克,姜少许,料酒5克,芝麻适量,烧汁10克,胡椒粉少许。

做法:

(1)准备好食材

(2)鸡腿用刀竖切一刀,再在根部切一圈断根,然后用刀顺着切口把鸡肉往下推,将鸡腿肉拆分出来,鸡腿骨另用。

(3)将鸡腿肉切成条状,加入盐、姜末、白胡椒粉、料酒腌制15分钟。

(4)取茴香,切去根须并摘去枯叶,洗净后切碎备用。

(5)鸡蛋磕入碗中,打散成蛋液,加少许盐调味。

(6)平底锅烧热,倒入油,下鸡肉,摊平,调成小火慢慢煸出鸡油,鸡肉表面也焦黄,然后倒入照烧汁,慢火焖10分钟,中途翻一次面均匀入味。

(7)此时倒入茴香碎,用铲子翻拌均匀

(8)调成大火,茴香味道升腾而起时,马上倒入蛋液,使蛋液紧紧包裹住鸡腿肉,翻炒几下即可出锅,撒上炒香的黑芝麻点缀其间即可

茴香宜禁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适宜痉挛疼痛者、白细胞减少症患者;

阴虚火旺者不宜食用,多食会伤目、长疮。

小茴香用药禁忌

由于多食茴香会有损伤视力的副作用产生,不宜短期大量使用,每天应以10克为上限。而性燥热,较适合虚寒体质食之,每次食用的量也不宜过多。

不良反应:过敏。

阴虚火旺者禁服。

《本草汇言》:“倘胃、肾多火,得热即呕,得热即痛,得热即胀诸证,与阳道数举、精滑梦遗者,宜斟酌用也。”

《本草述》:“若小肠、膀胱并胃腑之证患于热者,投之反增其疾也。”

《得配本草》:“肺、胃有热及热毒盛者禁用。”

点击展开全文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