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高10~25厘米。根深长,单一或分枝。叶根生,排成莲座状,叶片矩圆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5厘米,宽2~3.5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成叶柄状,边缘浅裂或作不规则羽状分裂,裂片牙齿状或三角状,全缘或具疏齿,绿色,或在边缘带紫色斑,被白色丝状毛。花茎上部密被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单一,顶生,全部为舌状花,两性,总苞片多层,外层较短,卵状披针形,先端尖,有角状突起,内层线状披针形,先端呈爪状,花冠黄色,先端平截,5齿裂,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上,花药合生成筒状,包于花柱外,花丝分离,白色,短而稍扁,雌蕊1枚,子房下位,长椭圆形,花柱细长,柱头2裂,有短毛。瘦果倒披针形。
【英文名】 Taraxaci Herba。
【药用部位】 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Mazz.的带根全草。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 春、夏季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除净泥土,晒干。
【药材性状】 干燥的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或已脱落。叶皱缩成团,或成卷曲的条片。外表绿色或暗灰绿色,叶背主脉明显。有时有不完整的头状花序。气微,味微苦。
【临床应用】 用量9~30克,内服煎汤,捣汁或人散剂。治疗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
【药理研究】 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肿瘤,抗胃溃疡,利胆及保肝,低浓度时直接兴奋离体蛙心,而高浓度时则呈抑制作用。能提高离体十二指肠的紧张性并加强其收缩力,临床认为有健胃和轻泻作用。注射液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卡他球菌亦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毒性:小白鼠静脉注射蒲公英注射液的LDso为(58.88±7.94)克/千克,小鼠、兔亚急性毒性试验对肾脏可出现少量管型,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缎带,煎剂给大鼠口服,吸收良好,尿中能保持一定的抗菌作用。
【化学成分】 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糖、果胶、蒲公英固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赛醇、咖啡酸等成分。
【现代药理研究】 1.蒲公英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2.蒲公英有保肝、利胆作用。 3.蒲公英有抗内毒素作用。 4.蒲公英有抗肿瘤作用。 5.蒲公英小剂量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 6.蒲公英有抑制胃酸分泌、抗胃溃疡作用。 7.蒲公英有影响免疫功能的作用。 8.蒲公英有利尿作用。 9.蒲公英的根及全草可作苦味健胃剂或轻泻剂,浸剂能治蛇咬伤,亦可促进乳汁分泌。
【古籍摘要】 《本草纲目》:萨谦斋《瑞竹堂方》,有擦牙乌须发还少丹,甚言此草之功,盖取其能通肾也。故东垣言其为少阴本经必用之药,而著本草者不解引义。掺牙,乌须发,壮筋骨。 《本草蒙筌》:味苦,气平。无毒。经入阳明太阴。煎汁同忍冬,临服加醇酒。溃痈肿,消结核屡著奇功;解食毒,散滞气每臻神效。 《景岳全书》:味微苦,气平。独茎一花者是,茎有桠者非。入阳明、太阴、少阳、厥阴经。同忍冬煎汁,少加酒服,溃坚消肿,散结核瘰疬最佳,破滞气,解食毒,出毒刺俱妙。若妇人乳痈,用水酒煮饮,以渣封之立消。 《本草备要》:一名黄花地丁,泻热解毒。甘平。花黄属土,入太阴、阳明。脾、胃。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专治乳痈乳头属厥阴,乳房属阳明。同忍冬煎,入少酒服,捣敷亦良。疔毒。亦为通淋妙品。诸家不言治淋,试之甚验。擦牙乌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