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一:最小公倍数法
首先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找到同一种原子所在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口算出这两个数字的最小公倍数。 技巧:该原子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分别只存在于一种物质中。 如:“磷”和“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反应物“氧气”中的氧原子个数为2,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中的氧原子个数为5,算出2和5的最小公倍数为10。
然后分别调整“氧气”和“五氧化二磷”的系数,使等号两边氧原子个数相等。
再根据“五氧化二磷”配出的系数调整“磷”的系数,使磷原子守恒。
最后注明反应条件(标明箭号),将短线改为等线。
方法二:奇数2倍法
首先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找到同一种原子所在化学式中的原子个数,判定出这两个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 如:“氯酸钾”分解成“氯化钾”和“氧气”的反应,反应物“氯酸钾”中的氧原子个数为3,是奇数,生成物“氧气”中的氧原子个数为2,是偶数。
然后在属于奇数的化学式系数配2,这就是奇数2倍法应用。
再根据已经配出的“氯酸钾”的系数,按照“O”、“K”、“Cl”的顺序逐一配平,使各原子分别守恒。
最后最后注明反应条件(标明箭号),将短线改为等线。
方法三:系数为“1”法
首先观察化学方程式,分析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有几种。 如:“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成“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反应物只有1种,生成物有三种。
然后将“碱式碳酸铜”的系数定为“1”,即反应物的系数配出来了,只剩下生成物的系数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是系数为“1”法。
再根据“碱式碳酸铜”中“Cu”、“C”、“H”、“O”的原子个数依次配平“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的系数。 技巧:若某原子在多种物质中出现,则放在最后配平。
最后注明反应条件(标明箭号),将短线改为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