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苗族传统节日,这些你都知道吗?

作者:白雪 | 创建时间: 2023-07-01
福泉苗族传统节日,这些你都知道吗?

苗族人口主要聚居在贵州东南亚地区,很多的像是湖南或者是云南之类的交接处也会有一些人口的存在。那么关于福泉苗族的传统节日你来了解多少呢?哪些是你不太了解的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福泉苗族的传统节日
  八姑节
  八姑节是湖南省城步县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秋收后择日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酿好高粱米酒,把亲戚朋友请来,一起饮酒聊天,共庆丰收,即便是歉收年份也不例外,以此纪念开发土地的八位姑娘。相传古时兵荒马乱,百姓四处逃生,不知来自何方的八个姑娘到城步一带,见这里土地肥沃、地处僻静,便在这里住了下来,并把随身带的谷种撒在地里,经过她们的辛勤劳动,秋天时庄稼获得了丰收。过了一年又一年,这块土地逐步被开发,并兴旺起来。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为了感谢这八位姑娘和庆贺丰收,每年秋收完毕,便择日纪念八姑,后沿习成节日。

  斗马节
  斗马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一带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此日上午,全村寨男女老幼聚集在斗马场,当主持斗马节盛会的寨老宣布斗马开始之后,由两位苗族青年,各牵一匹雄健的公马入场,随即解开缰绳,两匹马立即冲上前去,互相来往奔突,踢打撕咬。斗败的马会奔逃到主人身边寻求保护,而在场观众则向得胜之马和它的主人拥去,并向其抛去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礼物,以示祝贺。如果得胜马主是未婚男青年,姑娘们则以苗家特有的方式向其求爱。

  斗牛节
  斗牛节是贵州省贵定、龙里、福泉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时在春耕前或秋收后的农闲之机。清代爱必达的《黔南识略》中记载这一带苗族“祀祖,择大牯牛头角端正者饲,及壮,即合寨共斗牛于野,胜即为吉,卜口杀之以祭。”这里所说的祭祖是六十年一祭,必须杀牛,而其他中祭、小祭不杀。大祭在斗牛之后一个月举行,因斗牛与祭祖间隔时间长,故斗牛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节日,挡地人称之为斗牛节。节前的两个月主持者就向附近村子发请帖(古代发刻木),让参赛者作好准备。有斗牛的人家,不让孕妇、产期妇女,新寡妇上门,也不准接近牛圈;不借东西给别人,怕牛的力量被借走。节日那天,场主介绍斗牛场的来历,官布有关规定和纪律之后,百十枚铁炮轰鸣,踩场队伍涌人场中,鸣锣开道,八个男童身穿民族服装,手举画有猛兽的彩旗走在前面,一对大号手之后跟四个唢呐手。随后芦笙手上场,一群姑娘尾随其后,合节起舞。其后是场主身披大红袍,头戴黄冠,手持拂尘,由两名中年男子跟随,一人持挂红的牛角杯,一人手捧封红的洒坛。最后,所有参赛的斗牛在主人牵引下绕场一圈,斗牛便开始。斗胜的牛给披红挂彩,放鞭炮、吹唢呐庆贺。节日活动一般举行一天,有的地方是几天。也有的地方一边斗牛,一边举行吹芦笙跳月等活动,故需数日。

  二月芦笙会
  二月芦笙会又称白洗芦笙会,贵州省施秉县白洗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中旬的午日开始,节期三天。周围的地坝、新桥、双井、翁西以及黄平、谷陇、新州、重安,凯里市的旁海等地的苗族都来参加。活动先在白洗的长山寨开始。当天,附近村寨的芦笙队便在有声望的老人带领下,在长山的古爬坡顶吹奏芦笙,祈求风调雨顺。第二天,活动挪到屯山寨的芦笙坪,除了吹芦笙,跳舞,还有斗鸟、赛马等活动。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旱地裂,五谷不长,人们求龙龙不应。后来偶尔用竹筒吹着求,龙才闻声而来。后来,这一带的苗族便规定,生活在河边的苗族划龙船求龙,生活在高坡的苗族吹笙求龙。因当年是在古爬坡吹竹筒请来了龙,故现在活动先从这里开始,只是由过去的吹竹筒改成吹芦笙。原来附近村寨都过这个节日,后来因为白洗富裕,有接待来客的能力,才确定集中到白洗举行。

  二月三
  二月三是贵州省台江县施洞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三,这一带的青年男女便集中到插花坡“游方”(联谊交友),大家唱歌和谈情说爱。姑娘们还带上糯米饭、泡酒、鸡鸭肉等,招待相中的男子。实际上他们多半是平时就相好,只是利用节日机会到山上相会。过去,在节日里男女对歌,女的输了要嫁给男的,男的输了要酬付女方一定的金钱,或当场从身上解下贵重物品相送。二月二的活动与平时“游方”不同,平寸“游方”是男方主动找女方,并到女方村子对歌、说话。而二月三这天坦,只要双方觉得适意,白天对歌。晚上女子把男子们带到村里去,继续对歌谈情,并交换信物。

  赶年场
  赶年场是湖南省古丈县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举行,具体日子由圩场头人商定,一般是新年后的第一个场天,节期一至二天。场期一经商定,即使大雪纷扬、天寒地冻,也不能更改。届时,男女老少全都换上新衣,来到年场,参加和观看各种游艺活动。年场其间要舞狮子、上刀梯、玩龙灯、唱戏、唱歌、跳猴儿鼓舞等,同时也进行物资交易活动。年场上人群熙熙攘攘,欢声笑语不断。未婚的青年男女往往借机物色情侣,或是约恋人谈情说爱。

  赶糯米坡
  赶糯米坡是贵州省惠水县党古一带布依族、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是日,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当地的糯米坡,姑娘们身着盛装,或歌或舞,老年人则聚一处拉家常。男青年们牵着各自的马,先绕场一周,然后在糯米坡上来回驰骋,一时间跑道两侧观者云集。坡会上最主要的活动是对歌,附近许多苗族青年也来参加对歌,歌曲多为相识歌、赞美歌,青年男女们相互中意后便唱情歌,再到僻静处去私定终身。夜晚,坡边的寨子家家宾客满座,大家继续饮酒对歌。据说糯米坡坡会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相传从前布依族妇女们到坡上边挖野菜,边唱诉生活的贫困和礼教的残酷,并带糯米饭做晌午饭。后生听到歌声,就来对歌,遂形成此节。苗族则传说,他们的先民因不堪忍受土司压榨,迁徙到此,也把“四月八”节俗带到这里,故每年过此节。

  赶秋节
  赶秋节又称交秋节、秋社节,湖南省湘西地区和相邻的四川省一些地方苗族节日,时间在每年的立秋日。节日活动主要是打秋千。届时,先由穿古代苗族服饰的一男一女,装扮成秋公秋婆,各扛一棵最壮实的包谷和一把最饱满的稻穗,在人们的欢呼声中,从田野走到秋千架下,向人们报告这一年的收成情况。尔后,大家便开始打秋千。当地苗族的秋千架有十多米高,呈纺车状,相互错开的八对车辐上都系一秋千绳,一次可供八人荡。秋千的转动靠上边的送秋人推动。旋转停止后,谁停在最上边谁就得唱一首歌。传说,过去有一位姑娘叫也琅,绣花鞋被老鹰刁去一只,小伙子巴贵达惹无意射落老鹰,拾得鞋子。他从鞋子的绣工判断,主人一定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姑娘。小伙子为了找到姑娘,便在立秋日架起八人秋千,供大家游戏。消息传开,果然来了许多姑娘。巴贵达惹在她们中间找到姑娘也琅,并在对歌交谈中建立爱情,后来结成良缘。从此,每到立秋日,人们一面庆贺丰收一面架起秋千,供青年男女娱乐。

  谷陇芦笙节
  谷陇芦笙节又称九月芦笙节,贵州省黄平县谷陇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举行。谷陇芦笙节与施秉县二月芦笙节、凯里市旁海七月芦笙节相似,目的是为了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人安年丰。相传,过去在何时举行芦笙节要用蛋卜的方式选定,因谷陇地方过去常常干旱、收成不好,只能在秋收后才有力量招待参加芦笙节的客人,故在九月举行。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远近的苗族客人便纷纷赶赴谷陇的芦笙场。第二天开始举行跳芦笙舞、斗牛、斗鸡和赛马等活动,一直到第三天才告结束。

  古龙坡会
  古龙坡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四荣一带苗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在当地古龙坡举行。节日活动主要有赛马、赛芦笙、斗马、舞狮子、跳采堂舞、拔扁担等等。活动开始先是姑娘们围着芦笙跳采堂舞,然后是舞狮子,或姑娘拔扁担:一根扁担的两头站一两个人,各方将扁担往自己一方拉,胜负与拔河相同。斗马紧张激烈,两匹马厮斗,或踢或咬,时而双双竖立,时而迅猛追逐,直到败者退出斗场。斗马采取打擂台方式进行,直到最后决出三名为止。古龙坡会既是一个社交盛会,也是传统民族体育运动会。届时,周围的各族群众也来参加。

  禾蔸节
  禾蔸节是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苗族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初六日。禾蔸节一到,人们要杀鸭子敬五谷大神,并备足酒肉,邀请亲友聚会。饭前,主人要戴上斗笠到田头给五谷大神挂青(插上纸钱),并设酒祭奠。来去路上遇到任何人都不能对话,彼此遮面而过,以示对五谷大神的一片诚意。传说五谷大神为了救活饥饿的人类,曾将自己的乳汁挤出来施舍,每一滴乳汁便凝结成一粒白米。后来,奶子挤出血来,变成了红米。当乳汁挤尽时,五谷大神也死了。人们为了报答五谷大神的恩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禾苗抽穗时,便来到田头为五谷大神挂青。以示怀念。

  糊牛角
  糊牛角是云南省金平一带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十举行。届时,孩子们抬着烘烤得香喷喷、粘乎乎的糯米粑,随大人来到牛圈旁,犒劳辛苦了一年的耕牛。人们牵牛出圈,先洗净牛角的污秽,并把糯米糊在牛角上,再插上两个精选出来的大红辣椒。俗称“糊牛角”。然后家家都把牛牵引到寨子中,让大家围观,并从牛角的长势评判牛的好坏。糊牛角是为了在牛饮水时,让牛看到红辣椒,闻到糯米的香味,以提醒牛,主人没有忘记它。这一天,家家置备酒菜,接回出嫁的姑娘一起团圆。

  祭鼓节
  祭鼓节又称吃牯脏、鼓社节,贵州省黔东南部分苗族传统节日,有的地方三年一祭,有的地方则逢三、五、七、九年时祭,而大部分地方是十年一祭。属于同一个鼓社的村子要同时举行祭鼓活动。十年一祭的,于子年农历二月初二日选出鼓主、副手、参谋、侍从官、外联官五人,筹备节日用物,特别是祭牛。八月份选择一个平稳的日子“醒鼓”,即把上届祭鼓节使用的一对祖鼓唤醒。有的地方是到藏鼓洞把祖鼓抬回到村子的鼓场安放在鼓楼中。有的地方则把鼓抬到新鼓主的村子。于同年十月子日子时砍楠木树凿造新鼓,丑年十月第一个丑日或卯日把新鼓抬到藏鼓洞,宣布新鼓启用,同时摒弃旧鼓。第二天迎接袓魂到新鼓,宣读上届到这届祭鼓节之间逝世的长者名单。换鼓仪式庄严神圣,打扮、步子、念词都不得马虎。新鼓的蒙皮在古代要用野山羊皮,后来只是有人来作猎羊的表演,而蒙皮则用新杀的黄牛皮。寅年的活动是杀牛祭祖以及送鼓。除了共有祭牛外,每家族甚至每一家也应有一头祭牛。共有祭牛必须是有四个旋子的,如果没有则由祭师念词“改正”。牛杀后不剥皮,个人家祭牛舅家必须抬去一条腿。所有祭牛的犄角连额骨一齐送到鼓楼,请祭师致词祭祀之后才拿回家安放。有的地方同时举行利于繁衍后代的巫术活动。之后举行砍鼓楼和投火把活动,意在检验和强化族人的战争观念、战术及准备情况。十三天后把祭鼓送到藏鼓洞封存。从此不准动用。祭鼓节起源于苗族的祭祖,传说苗族图腾蝴蝶妈妈出自枫树,故最初用枫木制鼓。各鼓社节日时间不一,这与古代苗族各地灾情有关,灾祸一来便认为应该祭袓、祈求保佑,后逐渐将时间固定。祭鼓节在不同的地方时间长短、仪式繁简均不相同。

  祭龙节
  祭龙节是云南省屏边、砚山等地苗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日举行。这个节日来自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当地苗族认为龙是雨水的象征,龙的喜怒与农业的丰歉有密切关系,故每年要定期祭龙,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祭品主要是猪和鸡,有的地方用狗。云南省麻栗坡县的苗族祭龙需三天,从二月初一至初三日,以村为单位到水源之地举办,同时全村停止劳动,恐动土会损伤龙头或龙脉。

  祭龙神
  祭龙神是云南省邱北一带苗族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三月十六日。当地苗族村寨均选一较大的树为“龙树”,祭龙神即祭“龙树”。祭前由全村选出来的“龙头”负责筹集资金、用品及杀鸡杀猪等事宜。祭日这天举行隆重的祭龙仪式,以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同时“龙头”还要重申一些乡规民约,如禁止砍伐山林、挖水源头、偷瓜摸菜等等,若有违者,于是日罚处,所交款额待来年祭龙神时用。

  校步节
  校步节苗语称为“舍娘苏戛”,意为校正脚步。贵州省安顺一带苗族支系“小花苗”民间节日,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校步节实为一种奇特的选亲活动,届时男女两家到一个选定的坪子,活动一开始,男青年由其姐夫、妹夫或老表二人相陪来到坪子中心。他腰里拴一把供求爱用的纸伞,手里撑一把打开的纸伞。前边有一人吹奏校正脚步的芦笙引路,后边有一人也打伞作陪,要绕场三圈。在男子走场时,姑娘由嫂嫂、姐妹二人相陪,在场子另一端仔细观看小伙子的身材、长相、装束打扮,特别是走路姿态等等,如果相中,就由嫂嫂、姐姐陪着进场,每人打着纸伞,踏着伴奏的芦笙调,也绕场三周,让男靑年观察她的身材、长相等等。场外观看的其他人也同时目测、考虑这对男女是否班配。最后如果男女双方中意,长辈也同意,那么女方则邀请男方父母和小伙子到村子中去商量订婚事宜。

  开禾仓
  开禾仓是贵州省从江县加勉地区苗族民间节日,秋收结束后择卯日进行。当地在禾谷晒干入仓后首次开仓取新谷时,必须要举行开禾仓仪式。即把一块在大路上挖取的黄土、一包草灰、三枝杨梅放在禾仓顶上,将一个鸭蛋、半碗糯米饭放人仓内,再将三粒米放人饭中,仪式即告完成。饭、蛋带回家,由主持开仓仪式的人吃掉。以后就可以随时开仓取用禾谷了。

  看龙场
  看龙场是湖南省吉首市、古丈县的部分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三月谷雨后的辰日。第一个辰日的活动叫看头龙,第二个辰日的活动叫看二龙。节日这一天人们不做农活,否则认为是破龙场触犯龙王,该年内会有虫灾和旱灾。不去看龙场的人,做的活也只限于砍柴割草。看龙场是一个隆重的娱乐盛会,活动有斗画眉、吹奏唢呐、男女青年对歌等。这天还要在溪水边烧一些香和纸以祭龙神。

  客家年
  客家年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苗族节日,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苗语原义为“过汉族的年”、“和汉族一起过年”。客家年是苗年之后的又一重大年节,有的地方已经把苗年移到春节过。苗族过此节有自己的特点。过客家年时不贴门神、不送接灶神、不守岁,这同于苗年。也有贴对联的,多是与汉族杂居的村寨或靠近城关的村寨。初一到初二不能上山劳作,在家里不能碾米、纺棉花、扫地。认为纺棉则这一年的雨水会被坊车甩到外地而造成干旱。年三十,要在一根竹管中放进十二粒黄豆,然后加水,到五月十五取出观察,若第几粒饱满,便认为这一年第几月雨水好。初一早上看天色和听鸟叫,哪边天色好哪边就会有好收成;喜鹤叫宜养鸡,乌鸦叫宜养鸭。吃饭时先丢饭和肉给狗吃,狗先吃饭则来年粮价好,先吃肉则肉价高。年节里人们还要走亲串友,年轻人们还要汇聚举行各种文娱活动。

  拉鼓节
  拉鼓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一带苗族节日,每十三年一届,时在农历十月。拉鼓那一年的二月,就已推举出首事和副首事。他们要筹钱买一头大水牛饲养,并打制一个长木鼓。砍一根六七丈长、碗口粗的木头,用烧红的铁棍穿通木心,再将一根山藤穿过,缚在鼓上,藤尾留着许多枝桠。还在拉鼓的山顶上种一株楠木树。十月份的节日那一天天刚亮,各户派一个男人聚集在拉鼓山那株楠树四周,把口袋挂在楠树上。巫师念完经词,大家便抢摘楠木树叶放入口袋,认为摘得叶子越多越吉利。

  拉鼓时,几个后生抬着大鼓,首事坐在鼓上,由人吹芦笙引路,顺山坡往下拉,其他人则护送。周围还有看热闹和抬酒肉的人。应邀来的亲友则抓住藤尾不放,不时把藤尾拴在沿途树上,制造麻烦。这时,组织者便敬酒让肉,招待他们乞求放行。如此反复五、六次,最后才把鼓拉到村寨。鼓停在村边,待拉鼓的人回到家中,妇女们都在自家门口倒甜酒、端肉迎接。每家还要设宴招待外来的客人。最后由巫师把各户十三年来的亡人名字和年庚、逝世年月写在纸上放进鼓中,再将鼓放到山洞,即算完成安置祖宗大事。晚上,人们还要欢聚在一起,吹笙歌舞。拉鼓节与黔东南苗族地区的祭鼓节相似,是祭鼓节的演变,目的都是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后人万事顺心。

  良家潭歌会
  良家潭歌会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沪溪县良家潭一带苗族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良家潭地处沪溪、吉首、古丈、沅陵四县交界地,歌会期间上述地区的苗族青年纷纷赶来参加,人多时竟达数万。节日除有舞狮、民间拳术、挡钗、三捧鼓等苗族喜闻乐见的传统表演项目外,主要活动是唱歌,参加者不仅仅是年青歌手,上了年纪的老歌手也要出来显露自己的才华,他们用歌声倾吐自己的情怀,再现当年的风采。此歌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歌会,还有父子、母女同场对歌和年轻夫妇间赛歌的场面。居住在附近的汉族、土家族届时也前往参加。

  晾桥节
  晾桥节是贵州省三穗县寨头一带苗族民间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早上,人们抬猪、提糯米饭、香、纸、酒到当地的接龙桥,把这些祭物放在桥上,即为晾桥。仪式完毕,便生火野炊。饭后回到寨子娱乐。第二天,周围数十里的苗族前来祝贺,主人家要举行吹芦笙、跳芦笙舞欢迎活动。晚上,青年男女对歌、谈情说爱。芦笙活动要举行三天。接龙桥在当地石屏河上,这是一座有十二个桥礅的杉木桥。传说寨头一带的苗族原来居住在也雾山,后来搬到寨头。因住在也雾山的龙跟来时被石屏河挡住去路,人们便商量架桥把龙接来。当时有十二房兄弟,便立了一座十二礅的桥。现在这十二房人家去琼桥时,抬去的猪杀后一半用来分食,一半则送给举办节日的人家待客。黔东南苗族也有二月二敬桥习俗。

  龙船节
  龙船节是贵州省台江、施秉交界处的清水江沿岸苗族节日,农历五月五日开始,二十七日结束。龙船节主要活动是在江中赛龙船。比赛用船长七尺宽三尺,用三根大杉木剜为槽形捆扎而成。赛时,中间为母船,两边为子船。“龙头”由七尺长水柳木雕就,上涂金、银、红、绿、白各色。龙船下水前,要杀一只白公鸡祭祀,以祈求神灵保佑龙船安全。龙船在驰入比赛地点前,在水面上转三圈。赛船上有鼓头一人,鼓头是上届比赛后选的,锣手一人,由男扮女装的小男孩担任,三十八名水手要扎银扣腰带、戴马尾斗笠,划船时不能卷裤脚。节日里,江上赛舟,江畔赛马、斗牛、斗鸟、对歌以及贸易活动。夜晚,年青人或对歌、或谈情说爱。龙船节传说来源于一次斗龙胜利的庆贺活动。过去有一个独生子下河打鱼。被龙拖进洞中弄死,其父下到洞内用火烧了龙窝。后来沿江烟雾弥漫,同时九天九夜滂沱大雨,人们愁眉不展,有个小孩无意中用捶衣棒在河里划来划去,口中喊“冬冬多!冬冬多!”顿时云消雾散,死龙也浮上河来,后来死龙托梦于人:按龙身制成龙船在江上划游,会使五谷丰收。从此便形成龙船节。龙船上那男扮女装的锣手小孩即代表那玩捶衣棒的小孩。

  小结:有的时候苗族让我们感叹为什么节日如此之多,很多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的节日,种类非常的繁多。这些都是非常的非常的具有苗族特色的,苗族人对于很多的节日都是非常的重视的,所以他们很多时候都是非常的热闹。

点击展开全文

更多推荐

女生脚心有痣代表什么 女人脚底痣相大全

苗族的偷菜节节日有哪些活动呢

富贵痣在身体哪些部位 贵人的面相

揭秘苗族独木龙舟节的历史起源

平塘苗族传统节日有哪些,你知道几个?

苗族人待客礼仪有哪些,你具体知道哪些?

苗族人待客的礼仪有哪些,这些知识你都了解吗?

哭夫痣男人运势指代哪些痣相算命结果

女人桃花痣最旺的地方 女人痣长在什么地方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土特产推荐,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土特产介绍

痣面相图解男 极具潜力的痣相

苗族偷菜节有哪些书籍记载?苗族偷菜节书籍记载

苗族的特色美食简介,苗族的特色美食菜品

苗族少女图片精选,苗族少女图片大全

苗族蜡染服饰及手工蜡染技艺探秘

云南苗族花山节图片精选

痣相大全中哭夫痣男命运势代表什么

每年六月六日苗族的传统节日,你了解哪些?

男人富贵痣长在哪里好 男人富贵痣解析

男人富贵痣图解 贵人的面相特征

哭夫痣男人眼下的痣代表什么

贵州关岭苗族音乐简介

罕见桃花痣在哪里 有什么寓意

哭夫痣男女需要注意什么 哭夫痣运势

苗族刺绣传承文化,是否会面临失传呢?

苗族蛊术图片精选,苗族蛊术图片大全

石崇巨富痣罕见吗 出现在什么位置

女人身上富贵痣都在哪些地方

苗族刺绣起源文化,你具体了解多少?

现在还有传承着偷菜节这个习俗?偷菜节习俗传承